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团队故事

给设施黄瓜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记蔬菜花卉研究所葫芦科蔬菜遗传育种科研团队

字体

黄瓜是我国第一大设施蔬菜,年栽培面积近2000万亩(含露地黄瓜600万亩)。葫芦科蔬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黄瓜育种课题组)成立于1972年,一直从事黄瓜遗传育种研究,历任课题组长分别是尹彦研究员、方秀娟研究员和顾兴芳研究员,现任课题组长是张圣平研究员,拥有研究员和国家级人才2名,副研2名,博士后、博士、硕士和聘任人员等20余人。率先创建了基于基因组大数据的分子标记多基因聚合黄瓜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中农”系列黄瓜新品种50余个,成为部分优势产区主推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3次获得国家奖。

攻坚克难,开辟黄瓜研究新篇章

  黄瓜是最受青睐的蔬菜之一,不但吃法多样,且营养丰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成了水果的代名词。然而以前的黄瓜品种抗病性差、商品性欠佳、产量不稳定。农民只能靠天吃饭,一场病害,常常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经济损失巨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本团队尹彦老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黄瓜雌性系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育成的“秋黄瓜--长青”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强雌、抗病、丰产的“中农1101”获198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中农5号”获199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图1.jpg

图1 获奖品种和1995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率先垂范,带出团队新风貌

2000年,顾兴芳研究员从老一辈育种家手中接过了黄瓜育种的接力棒。黄瓜生育周期短,播种茬口远高于其他蔬菜,最多一年可种六茬。不论寒冬酷暑,年复一年,顾兴芳带领团队劳作于试验田,授粉、选种、调查。因长年田间工作,人到中年就患上重症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在她的感召和带领下,现任组长张圣平和团队成员也不辞辛苦,每日忙碌于田间地头,常常加班,“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加班更是常态,春节期间仍坚守在海南南繁一线。

图2.jpg


图2 顾兴芳研究员在田间选株

图3.jpg

图3 张圣平研究员在田间指导生产

服务产业,引领设施黄瓜品种更新换代

团队始终坚持为产业服务,组建“科创中国”黄瓜产业服务团。常年在全国各地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建立示范点30多个,年示范新品种和新组合500余个。特别是与黄瓜主产县建立一对一服务,以“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持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团队自主选育的中农16号、中农26号等设施新品种占辽宁、河北等设施黄瓜主产区总面积的50%以上,引领了中短瓜条密刺型黄瓜高品质育种方向。中农19号、中农29号等水果型新品种,抵御了国外品种对中国市场的冲击,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新增社会效益150亿元以上。相关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图4.jpg

图4 中农系列黄瓜新品种

图6.JPG


图6 云南保山黄瓜新品种展示会

图7.jpg

图7 山东寿光黄瓜新品种展示会

不忘初心,奋斗永远在路上

团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建院60周年贺信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抗重大和新型流行病害、优质营养和功能型、适合轻简化和机械化栽培、对外依存度高的品种选育方向,开展黄瓜育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一直奋斗在“培育更好的黄瓜新品种”这条大路上。

图8.JPG

图8 中农黄瓜新品种在云南种植情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