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王晓武研究员等人分别介绍了白菜与甘蓝、黄瓜、茄科蔬菜和西瓜基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相关蔬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杨文才教授介绍了番茄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研究。与会代表就蔬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基于全基因序列信息开发、功能基因的挖掘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青年学者们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部分园艺作物的基因组学研究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中国农科院蔬菜所率先利用第二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完成黄瓜基因组测序,第一个利用第二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完成植物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组装。此后,我国又组织和联合国内外有关单位,完成了白菜、甘蓝、西瓜、马铃薯全基因组测序。这些计划的实施不仅表明我国在中小基因组物种的测序与组装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标志着我国在十字花科、葫芦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此外,我国蔬菜作物分子育种水平大幅提高。国内许多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相关研究,在白菜、甘蓝、番茄、辣椒、黄瓜、萝卜等主要蔬菜作物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DH、RILs、BILs等许多遗传群体,构建了较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开发了大量的与各种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有些标记如甘蓝雄性不育基因标记、辣椒雄性不育基因标记、番茄抗根结线虫标记等已经应用于辅助选择。
与会人员对我国的蔬菜基因学及分子育种研究现状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国内只有少数几个研究单位具备完备的生物信息研究力量,园艺作物研究领域生物信息研究还非常薄弱。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基因组学在分子育种上还没有得到全面应用,对一些目前还无法应用但具有应用潜力的储备技术研究不够。
为此,青年学者建议,加强基因组学研究的战略性规划,建设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全面开展园艺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利用已有主要蔬菜作物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从全基因组水平开发分子标记,建立分子育种中心,促进基因组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将分子育种技术、细胞工程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提升我国蔬菜作物优异基因挖掘、多基因聚合育种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科研教学单位与育种企业的结合,加强对蔬菜产业的信息服务,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