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将在创新工程推进期,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把资源向优势学科和区域聚集,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2013年以前,全员73人的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非科研岗位就有40多人。行政与科研倒挂,发展方向不明确,科技创新能力很弱,是个几近边缘、乏人问津的小所。
2013年实施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加工所围绕创新工程目标,以解决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任务为己任,创新体制机制,在学科建设、科学管理、绩效考核、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获得一批省部级一等奖,并在2015年首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建所以来国家奖零的突破。在中国农科院的综合评价中,连续3年走在全院研究所前列,人均实力跃居全院前三。用所长戴小枫的话说,是创新工程为研究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加工所“起死回生”。
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表示,中国农科院就是要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作为推动院所体制机制全面改革的重要抓手,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打下牢固基础。
于2013年启动实施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是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之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第三大创新工程。对加快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在三年多的实践中,中国农科院打破以往“小富即安过日子”的状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和农业科技前沿,以学科体系为主线,对全院32个研究所50多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梳理。针对存在的研究所之间、研究所内部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科发展不平衡、布局重复、科研资源配置不当,科研领军人才匮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绩效考核与薪酬机制不利于学科团队建设等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介绍说,这三年多来,院所两级牢牢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切入点,在科研组织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用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顶层设计三级学科体系。构建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构架的学科布局,梳理形成8大学科集群、134个学科领域、315个研究方向,完成了学科布局的调整优化;整合32个研究所原有的1026个课题组为332个科研团队,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方向交叉、重复、小而散等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农科院长期以来科技项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动随竞争性、短期性项目摇摆的被动局面,对凝聚特色和优势、形成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谋求重大突破,意义重大。
制定了《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初步建立了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以促进科研产出和科技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考评结果与绩效奖励、薪酬挂钩,极大地调动了研究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原则,出台《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岗位管理办法》,建立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凝聚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岗位总量控制、聘用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启动“青年英才计划”,重点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同时探索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竞争、流动、以研为先、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任用机制,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构建了由团队首席科学家主导的,由研究所、农科院组织的所内、所与所科研团队之间的,以及由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的农科院与院外相关科研机构等四个层面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源综合防控等项协同创新任务,并探索建立了“双总制”管理模式,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工作。
准确定位、顶层设计、前瞻布局。随着中国农科院创新发展路线图的渐次展开,全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成果产出持续增加。
据吴孔明介绍,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国农科院共获得国家奖19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共发表科技论文14000余篇,在SCI、EI上发表论文5463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系列刊物上发表论文21篇;共审定品种294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78项,新农药、兽药证书45个,发明专利1626项……一系列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就举世瞩目。水稻功能组基因组学研究、转植酸酶玉米、禽流感疫苗等基础研究、重大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整体研发水平正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并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进而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催生新的农业产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明确提出今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六大内容,其中之一,就是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旨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升国际竞争力。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新趋势,唐华俊表示,中国农科院将在创新工程推进期,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学科布局,着重培养新兴、交叉学科,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对新技术的应用、融合,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加速构建适应和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和创新体系。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把资源向优势学科和区域聚集,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唐华俊坦言,目前中国农科院学科体系和区域布局仍然落后于产业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事业淘汰了”。一些研究所支撑的产业原来是国家重大需求,现在被别的产业替代。比如麻类所的麻,目前麻种植面积全国不到100万亩,国家在这方面投入很少,难以支撑一个研究所存在。
二是“大事变小事了”。一些学科现在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烟草,现在学科和产业发展都很难有新的突破。
三是“事业换地方了”。一些学科产业因为结构调整发生变化,如棉花产业向新疆转移,果树产业向西部特别是陕西转移。灌溉所原来主要围绕黄河灌溉区开展工作,现在要发展喷灌、滴灌和节水技术,守在新乡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四是“需要培育新的事业”。通过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为农业产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创资源和开发颠覆性技术。
针对这些问题,唐华俊提出,研究所要积极探索转型,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产业需求调整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对与产业发展脱节、发展空间和潜力不大的学科方向,要坚决予以撤销或合并;对产业布局转移的学科方向,要与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对有良好发展势头和前景的新兴学科方向,要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
在创新工程推进期,中国农科院仍面临人才引育扶持力度不强、领军人才不足、新兴和交叉学科人才匮乏,管理、支撑、转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跨学科、跨所的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顶层设计不够、联合协作效率不高;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体系尚未形成,资金统筹配置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等诸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唐华俊表示,农科院将着力改进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建立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育扶持力度,多措并举为优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为各类人才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和展示舞台,以“一流人才”促进“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
集全院优势开展协同创新是中国农科院创新农业科研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的有益尝试。
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协同创新采用“两弹一星”科研管理模式,实施行政总指挥和技术总师“双总制”。由院领导担任行政总指挥,负责项目实施的行政资源调配工作,解决跨所管理问题;技术总师负责科技问题的联合攻关。充分发挥行政、技术和经济纽带的协同调控作用,大力推动研究所间的协同创新工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全面推进期,我们要花大力气做好这项工作,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争取通过联合科研攻关解决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科学和技术问题,培育一批重大学术型和实用型成果,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唐华俊说。
日前,农科院已部署启动了19项协同创新任务,覆盖大数据、降本增效、环境保护、培育新品种等多方面。
吴孔明说,协同创新将打破学科界限,整合院内外创新力量,加强协作与交流,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合、前后衔接”的协同创新机制,改“单兵作战”为“协同攻关”。
近期,中国农科院还发布了《“跨越2030”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到2030年,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将实现全面发展,从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初步树立农业科技强国地位。
唐华俊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科技强国的目标,农科院制定了“面向未来,突出原始创新;集聚优势,引领跨越发展;需求导向,强化协同集成;战略部署,发挥后发优势;强化基础,整体提质跃升”的发展路径,将紧紧把握实施创新工程这一历史机遇,打造整体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高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积极性,力争在农业基础科学、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攻克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弯道超越”,为实现农业科技强国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