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一位百岁老人的“三农”情怀
![]() |
|
他是中央大学农艺学士、硕士,上世纪40年代留学美国,成为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硕士。归国后,他发明了世界上首台实用水稻插秧机,是在中国将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第一人。
他是我国农机界泰斗级的人物,人们把他比喻为一棵老树,如今“老树春深更著花”。
他叫蒋耀,是我国著名农业机械工程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我国高校农业工程系的奠基人,为我国水稻机械化科技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研究员。
2012年4月28日,蒋耀先生百岁华诞祝寿会在深圳举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送来花篮并派人到会祝贺,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也送来祝寿花篮。祝寿会上,蒋耀先生又给与会者带来惊喜,他给每人回赠了一本书——《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这是他在90多岁时,用了三年的时间编著并自费出版的。
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怀,让蒋耀老人在期颐之年仍然关注着我国农机、农艺事业的发展?初夏的一天,记者走进蒋老在深圳的寓所,伴随着窗外的沥沥细雨,倾听蒋老回忆那如烟的往事,感受蒋老那浓浓的“三农”情怀。
少年立志农机事业,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水稻插秧机
蒋耀先生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农村,在太湖边上长大。那时他们家里种了几十亩的水稻,蒋先生说:“家里一直种田,算是种田大户。”
除了种田,蒋先生的父亲还是远近闻名的木匠,尤其是农船造得好。太湖水乡,农船不仅是乡邻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还是打水草、为农田积肥的主要依靠。因此,方圆几十里都找他父亲做船。耳濡目染,蒋耀先生从小就喜欢上了机械制作,成为父亲的小帮手。除了做农船,家里生产用的农机具也都是自己造,自己修。“遇到不好用的,就自己改进。”
高中毕业后,从小喜欢农机具的蒋耀立志报考有农机具专业的大学,他找来招生简章,到处寻找有这样专业的学校,最终在南京中央大学的招生简章里看到,农艺系到三年级的时候开设农具学。就毅然报考了中央大学农艺系。
学了农具方面的课程以后,蒋耀又有了新的想法,“农具学只讲使用不讲设计制造,要搞农业机械,这点知识显然不够。”于是他向系主任金善宝(著名的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新中国首任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提出申请,并经工学院院长同意,到机械系选修了农业机械专业的课程。1937 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搬到重庆,蒋耀也大学毕业,留校当了金善宝老师的助教,同时完成了大学农科研究所农艺学部研究生学业,获硕士学位。不久,又自费到美国完成了农业工程学的学业并获硕士学位。
上海解放前,蒋耀回国到上海工作,后来又调到南京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担任系主任,直到1957年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立。
1953年,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被正式列为国家科研项目,蒋耀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努力。从小就跟着父亲插秧、种水稻的他,对水稻插秧机的研制成功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期待。“农民插秧最辛苦,指甲都插烂了。解放后在生产队里干活,插秧的工分也是最高的。国家让我们搞插秧机研究,确实很有必要。”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蒋老仍然很是激动。
当时在农机具领域中,水稻插秧机的设计制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一项空白。如何让插秧机在工作过程中达到抓苗均匀、深度统一的要求,蒋耀先生和他的团队遇到很多的难题。经过3年的努力,1956年,蒋耀带领他的团队终于发明了我国第一台畜力插秧机。1959年,在不断改进后,他们研制成功了“南-105(65)”型号的水稻插秧机。
1966年初,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插秧机的性能,上级委托南机所牵头组织一次全国水稻插秧机的集中性能展示,通过田间插秧评比,评选出最为满意的插秧机,然后再进行改进和提高,最终设计出新的机型。蒋耀被正式任命为水稻插秧机试验设计组组长。经过试验和评比,南-105(65)型插秧机被确定为基础机型,经过进一步提高改进后设计新机。新机的样机由湖南耒阳插秧机厂生产制造,先后在海南、广东、湖南、湖北四省进行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到1967年定型为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该机型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1年获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1983年,蒋耀先生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就这样,中国第一台完全机动的水稻插秧机在南京诞生了,并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在1970~1980年这十年时间里,全国推广了近30万台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中央领导还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缅甸等10多个国家。
奠基农业工程学科,成为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先行者
蒋老先后获得过西迁后的中央大学农艺学士、硕士学位和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硕士学位。蒋老回忆:“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家计划在高校和研究所中设立农业工程学科,邀请了4位美国专家来华。我和其中的史东先生负责筹建中央大学的农业工程系,在重庆招收第一届学生,那时还只有6个人。”60多年往事如烟,蒋老回忆起来思维还是那样清晰,他甚至还能随口说出那4位美国专家的名字来。
1956年春夏之交,国家准备在华东农科所农具系的基础上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我当时作为农具系的系主任,听到这个消息自然非常高兴,这意味着我们农机具研究的服务范围将由原来的华东地区扩大到南方13个省市。”蒋老回忆说。
1957年10月15日,在蒋老等4名专家的努力之下,聚集了一批农业工程科技骨干,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立了。同年,《农业机械学报》第01期创刊,首篇论文《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刊登发表,这一长达28页的论文立刻在学界引起轰动,成为我国水稻插秧机乃至整个农机化论文领域的一座丰碑。然而在学报发表时,“反右”之风袭来,作为论文组组长的蒋耀遭受不白之冤,名字也从文章作者一栏中消失了。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揭开了中国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教育的历史序幕,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教育的倡导者、启航者。然而对名利蒋老却是淡漠处之,他说:“论文是整个团队的研究成果,只要还能发表,能为民所用,有没有我的名字并不重要。”直到2001年,南机所在《农业机械学报》第32卷第2期第124页上专文刊登启事,恢复了蒋老的《水稻插秧机设计研究》第一著作人身份,还了他一个迟来44年的公道。
将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是蒋老毕生研究的课题。从大学时期的跨系选修农业机械,到留校任助教时报考农业机械研究生;从自费去美国攻读农业工程硕士学位,到归国后创建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率领团队成功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水稻插秧机,在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道路上,蒋老一生追求,一生付出。
耄耋之年心系“三农”,著书传播“实用”技术
蒋老1951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华东农科所农具系主任、研究员,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退休,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4月28日,在为蒋老举行百岁华诞的祝寿会上,同时还举办了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发展论坛。担心蒋老的身体,没有让他前去参加。他说:“我是真的想去听听。我一辈子都在研究农机、农艺相融合的问题,现在有了后来人,我也还想沿着他们的研究足迹继续前行。”
其实,退休这么多年来,蒋老一直关注着“三农”事业的发展,关注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在他年近九旬的时候,受聘担任《中华农器图谱》编委顾问,尽管年事已高,热情仍是不减当年。陪同记者一起采访的南机所综合处副处长夏春华介绍说:“蒋老对编写图谱的必要性、方法等各个方面分别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列出数十种古老农器的名称,提供查找线索,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治学风范。”
蒋老在90多岁高龄的时候,编著并自费出版了《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一书。他对记者说:“看到田间的机械已经比较完善了,但家庭和农场里的机械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想把自己一生的积累总结出来。我一辈子都搞农业机械,还想再做点小贡献。”
为了编好这本书,蒋老查资料审稿件,亲自审稿,亲自校对,引用的资料和注释,每一条都清清楚楚。有的资料,蒋老需要找老朋友提供,甚至在国外的老朋友也被他找到。书里面要配大量的插图,眼力不行了,就请儿子帮忙。蒋老的儿子蒋乃群说:“我们全家动员,小辈们都参加了。”
这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著。在这本书的《前言》部分,蒋老写道:“编者希望本书能在很多农业相关人员的案头或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不仅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工程提供多种设备的图样,还对小工场、家庭生活和便农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好点子’。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改进与制造,这样会在农场生产上解决实际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增加情趣。”
采访结束告别蒋老的时候,握着手,蒋老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感动的话:“我是农村出来的,希望农民赶快过上好日子!”
- 习近平向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致贺电2024-02-17
- 习近平致电祝贺斯图布当选芬兰总统2024-02-16
-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林肯中学师生回赠新春贺卡2024-02-11
- 习近平致电祝贺阿利耶夫当选连任阿塞拜疆总统2024-02-08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2024-02-08
- 习近平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就中葡建交45周年互致贺电2024-02-08
- 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