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经8年多的艰苦努力,日前终于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这项成果于5月31日以封面文章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其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约9亿个碱基对。协作组坚持采用“克隆连克隆”和“全基因组鸟枪法”相结合的测序策略,获得了高质量的番茄基因组序列。在解码的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约3.5万个基因,其中97.4%的基因已经精确定位到染色体上。协作组同时绘制了栽培番茄祖先种——野生醋栗番茄基因组的框架图,比较分析发现了番茄果实进化的基因组学基础:经过人工驯化和育种选择,栽培番茄比野生番茄果实更大,品质更好,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明显提高。同时,基因组序列的获得为在育种中进一步利用野生资源的优异基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188bet平台app官方
蔬菜花卉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家高质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确定了我国在番茄基因组学研究的强国地位。
蔬菜所黄三文研究员是中方协调人之一,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又一个高质量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对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在内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全球番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蔬菜所副所长王晓武研究员指出,我国蔬菜种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跨国种子公司已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高端种子市场。为满足蔬菜生产和消费需求,中国还需要研究培育更多优良品种。我国科学家此次在番茄基因组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明,我国在国际蔬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具有国家优势地位。如何把基础科研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的优势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他建议,在进一步巩固蔬菜基因组研究优势的基础上,要加强蔬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建设,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培育,以进一步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