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周志刚介绍,科研人员通过引进和吸收丹麦的水产养殖病原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高通量分析技术、水产养殖病原菌宿主毒性效应野外快速模拟评估技术,以及挪威的水产养殖暴发性流行病基于病原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预警模型等3项先进技术,创制了养殖水体中酰化高丝氨酸内酯类(AHLs)富集技术,实现了免疫法快速检测AHLs技术与现有N-酰化高丝氨酸内酯酶生产与应用技术的集成,确定了简易毒性分级标准与本土化预警模型、体系草案,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水产养殖暴发性流行病分子预警的关键技术。
该成果在江苏等7个淡水养殖主产区进行示范,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死亡率降低80%,养殖效益同比提高15%,安全水产品产量同比提高50%,推动了N-酰化高丝氨酸内酯酶产业化,实现转让收益300万元。科研人员共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获得授权8项;发表SCI论文2篇,形成预警草案1项。(通讯员 王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