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植保所棉病组完成的“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日前顺利通过农业部的成果鉴定。
近年来,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在我国各主产棉区普遍大面积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早衰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轻度早衰常减产15%左右,重度早衰则可减产 20%-50%,且衣分低,棉花纤维品质变劣。迄今,棉花早衰的发生和危害已遍及我国西北内陆、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三大主要棉区,东至江苏沿海,南至江西彭泽,西至新疆伊犁,北至北疆、辽宁朝阳。在中轻度发生的年份,平均每亩棉花减产15-20公斤,以13元/公斤计,损失195-260元,全国5000万亩棉田发生,则经济损失可达92.5-130亿元,而在早衰重度发生的年份,全国范围内早衰引起的损失将突破200亿元,如以2010年棉花价格计算则损失将翻倍。
针对早衰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的现状,在相关课题的支持下,棉病组启动了 “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工作。通过系统调查和研究,初步明确了棉花早衰田间消长规律和主要成灾因素,棉花早衰呈现暴发、普发及不可逆的发生特征,棉花品种是影响早衰的主要因素;发现我国各棉区多数主栽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差,筛选出3个抗早衰品种,18个中抗品种。初步明确了部分棉花品种抗早衰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筛选出能够缓解棉花早衰发生的叶面喷施剂型2个,田间防治效果明显。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一套 “以抗或耐病品种为基础,改善土壤生态条件,调节棉株库源比例控制伏前桃及诱导棉株产生抗病性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的控制技术体系,并在部分棉区试验推广130多万亩,增产皮棉1065公斤,直接经济效益23951万元。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结果对控制棉花非侵染性病害的流行为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分享到
棉花非侵染性病害早衰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鉴定
发布时间:2011-04-13
|来源: 188bet平台app官方
植物保护研究所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