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是我国首批进行商业化生产、唯一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转基因作物。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资助下,现已有20个抗虫棉品种或杂交种通过品种审定,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至2004年,国产抗虫棉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到9000万亩以上,累计为农民增收126亿元。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起到了示范作用,为我国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虫棉的研究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1年1月11日,朱鎔基总理亲自视察生物技术研究所,对抗虫棉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和产业化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指示一定要加快抗虫棉的产业化推广速度和研制开发优质抗虫棉。今年3月,回良玉副总理视察我院时,对抗虫棉尤其是优质抗虫棉的研究进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根据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生物技术研究所加快了优质抗虫棉的研究,目前,已在优质、多抗、三系杂交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借助花粉管通道法,成功获得含抗蚜基因、抗鞘翅目害虫基因、耐涝高产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基因棉花植株;同时,通过基因聚合的方法获得抗病、优质的长绒和中长绒陆地棉花品系;并借助三系杂交体系,将上述优良性状统一在三系抗虫杂交组合中,为快出品种、出好品种奠定了良好基础。培育的海岛棉胞质陆陆三系抗虫杂交棉,其不育株率和不育度为100%,恢复株率和恢复度同样达到100%。杂种F1的花粉育性与常规棉相当,表现完全正常。目前已经选育出多个配合力好、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的陆地棉恢复系。其中三系双价杂交抗虫棉sGKz8在2003年全国区试中亩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14.7公斤,92.7公斤,85.8公斤,分别为对照的118.0%、123.9%和127.3%,均居第一位。
8月24日,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北京平谷区新建立的抗虫棉试验基地召开了“三系杂交抗虫棉研究进展现场汇报会”。科技部农村发展中心吴远彬主任和我院刘旭副院长、杨炎生研究员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我国在三系抗虫杂交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非常关注,并对三系抗虫杂交棉今后的发展与推广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享到
我国三系杂交抗虫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04-09-10
|来源: 院办公室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致贺电2024-02-17
- 习近平致电祝贺斯图布当选芬兰总统2024-02-16
-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林肯中学师生回赠新春贺卡2024-02-11
- 习近平致电祝贺阿利耶夫当选连任阿塞拜疆总统2024-02-08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2024-02-08
- 习近平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就中葡建交45周年互致贺电2024-02-08
- 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