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88bet平台app官方 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撰写了抗病毒RNAi的研究总结与评论,为植物病毒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进展(Trends in Microbiology)》。
植物病毒病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为抵御病毒入侵,植物进化出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免疫系统,其中,RNAi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抗病毒基础免疫机制。深入理解植物RNAi机制是现代农业中作物抗病毒遗传改良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病毒入侵植物后产生的双链RNA是触发RNAi机制的重要来源,这些双链RNA被进一步加工成小干扰RNA,随后被组装到RNA沉默复合体中发挥基因沉默等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植物RNAi的主要功能基因被相继克隆和研究。近年来的众多研究揭示了植物与病毒间存在的针对RNAi介导的防御与反防御对抗机制。
为进一步探索新的参与植物RNAi抗病毒信号通路基因,研究人员把目光转移到自然变异的植物群体中。然而,从自然遗传突变、进化等角度寻找植物RNAi调控因子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多个研究利用正向遗传学鉴定了多个RNAi正调控因子,如ALA1、BAM1/BAM2等。美国加州大学在收集的1135个拟南芥种质资源基础上,通过黄瓜花叶病毒接种联合GWAS分析定位到两个新的RNAi调控因子;其中,RDO5显著提高了抗病毒小RNA的丰度,而VIR1是抗病毒RNAi途径的负调控因子。新的植物抗病毒RNAi因子的发现将有助于了解RNAi途径及其抗病毒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项针对528份水稻种质的抗病毒分析也关联到7个与抗病性高度相关的位点。
因此,通过自然变异群体关联分析抗病毒作用位点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为病毒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抗性策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im.2022.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