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我国是一个多种灾害类型频繁发生的国家,特别是农业干旱、洪涝、低温、干热风等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般灾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就达4666.7万公顷,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因灾损失粮食500多亿公斤。该研究项目针对危害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农业旱灾、洪涝(涝害、湿害)、低温灾害(冻害、霜冻、寒露风)、干热风等,以“工程防灾、生物抗灾、结构避灾、技术减灾、制度救灾”为总体思路,研究农业灾害监测新技术,研发基于农田尺度的地面监测技术与设备,实现农业灾害的自动化、强时效和高精度监测,初步建立我国农业灾害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充分挖掘生物抗耐灾害的潜力,通过研究农艺、工程、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新技术,实现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抗、避、减技术和措施的一体化,形成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
李茂松在会上表示,项目下一阶段工作将在进一步凝练科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一个灾种一个灾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加强对灾情发生发展的监测预警工作,力求第一时刻发现灾害,关键节点防控灾害、关键时段开展灾害救助与恢复生产;更加注重农业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农业防灾减灾依靠科技进步,做到科学预警、分类指导,增强农业防灾减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我国预防和减轻农业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筑起一道防火墙、撑起一个保护伞、打造一个保险箱,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