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88bet平台app官方
作物科学研究所召开了创新团队暨课题组考核评估会议,对首批进入院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的16个创新团队一年来的建设发展及相关课题组近5年来的科研进展进行考核评估。
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33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按照学科领域组成三个专家组,对创新团队和课题组进行分类考核评估。
专家组一致认为,通过科技创新工程的引领带动,
作科所第二个五年期(2009-2013)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与种质创新利用、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解析、作物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转基因育种技术体系构建、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等方面进展显著,取得了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相比于第一个五年期(2004-2008),发表研究论文的“量”和“质”均有显著提高,SCI收录论文数由335篇上升到730篇,增长了1倍多,其中2013年在
Nature、Nature Genetics、Developmental Cell、Plant Cell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1篇,显示出研究所在作物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授权专利由37项上升到91项,大大提高了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审定新品种由62个上升到99个,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由11项上升至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3项。专家组还围绕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在研究方向顶层设计、研究内容聚焦、重大科研成果培育、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今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有关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对加快后续6个新的研究方向创新团队的建设进行了讨论。
随后,万建民所长主持召开
作物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了考核评估结果,并就进一步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及今后研究所科研工作重点提出了具体要求。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创新团队要结合育种需求深度挖掘可以有效利用的种质资源,抓紧完善现有种质资源评价信息,更好地为育种家服务;作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创新团队要加强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的结合,注重研究解决生产上的科学问题;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创新团队要结合国务院办公厅109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加强科企合作;作物栽培生理学创新团队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水平。
“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看”。通过此次考核评估,
作科所进一步明确了6大学科领域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有力推进了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通讯员 卫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