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持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日前顺利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全国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全世界唯一的通过人工授精培育而成的牦牛新品种。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育种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该品种是以稀有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以杂交一代横交为主,经过20多年的系统选育而成,迄今已自群繁育到三个世代。
2. 产量高。初生重13kg,6月龄重75~85kg,18月龄150kg,与相同条件下大通当地原有的牦牛相比,分别提高17%、25%和27%;6月龄公、母胴体重分别为38kg和36kg,18月龄公、母胴体重分别为71kg和68kg。平均净肉重56kg,比同等条件下大通当地原有的牦牛提高39%。屠宰率平均为46%以上。
3.繁殖性能优良。适配年龄2.5岁,初产年龄3.5岁,经产牛三年二胎,产犊率75%,繁殖年龄比同等条件下大通当地原有的牦牛提前一年,产犊率提高25个百分点。目前,育种核心群规模已达2200多头,种公牛150头,繁育群母牛存栏达12000头。近五年内已向全国牦牛产区出售公牛3667头、冷冻精液27万支(粒),每年改良近10万头当地牦牛。
4.抗逆性强。能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以上的高寒环境并表现出极强的抗逆性,越冬死亡率减少到1%以下,减少了3~6个百分点。
5.首次将野牦牛驯化为改良复壮家牦牛的种用公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授精牦牛公牛站,首次将人工授精技术大面积运用于牦牛育种和生产实践,人工授精受胎率达到82%,创造了国际牦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的最高记录。首次建立健全了由野牦牛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繁育群(场)、推广扩大区四个部分组成的牦牛育种、复壮繁育体系,为长期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6. 首次利用13个座位的微卫星标记、染色体核型、血液蛋白多型座位,对野牦牛和家牦牛进行了比较研究;对野、家牦牛的精子超微结构、肺组织呼吸代谢、睾丸生精水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制定了《大通牦牛国家标准》和《野牦牛(1/2野牦牛)冷冻精液标准》。
分享到
我院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人工授精牦牛新品种
发布时间:2004-10-29
|来源: 院办公室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稻瘟菌核心效应蛋白功能研究助力稻瘟病绿色防控2024-03-28
- 褪黑素具有减肥作用2024-03-28
- [人民政协报] 棉花“癌症”治愈有望2024-03-28
- 甜樱桃果实硬度关键基因找到了2024-03-28
- [中国科学报] 新型植物RNA甲基化编辑工具研发成功2024-03-28
- [科技日报] 智慧灌溉润泽河南新乡2024-03-28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习近平颁发命令状并向晋衔的军官表示祝贺2024-03-28
- 盲蝽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得以系统阐述2024-03-28
- 利用关键基因负向调控水稻种子休眠2024-03-27
- [中国科学报] 高抗黄萎病棉花新种质创制成功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