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写报道和我们搞科研是相通的”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新闻战线的面貌已经为之一新。这样的变化也让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们看在眼里、有所触动……记者采访了其中的几位,听他们说说自己眼中的媒体“走转改”。
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刘秉华:“不接地气,写出来的东西再花里胡哨,也是垃圾!”
“我是搞小麦育种的,最喜欢到农村去。你知道吗?在下面的心情不一样!看到农民高兴,我心里也高兴,就觉着自己没有白忙活。其实,你们记者也一样,只有你真正到下面去了,跟农民交朋友,你才能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才能写出好作品!”
刘秉华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今年1月,倾注了刘秉华和他的研究团队多年心血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河南等小麦主产区,很多农民都知道刘秉华,他被当成是老百姓的“宝贝”。
“我觉得记者写报道,很多道理和我们搞农业科研是相通的。我们有些人写出的农业论文很华丽,但没有应用价值,因为他不下去,不知道农民种庄稼需要什么;记者也是,如果整天在文山会海里琢磨文章,不到一线,不接地气,那写出来的东西再花里胡哨,也没魂,也是垃圾!”
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有刘秉华的“王国”——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在那片广袤的小麦育种试验田,刘秉华一年中有好几个月要“蹲”在那儿,和他的小麦“厮守”在一起。
“在农业第一线,才能显出我们农业科学家的价值;在采访的最前沿,记者头上的光环才能真正发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来得正是时候!”刘秉华语气恳切。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许世卫:“看最近的光明日报,感觉有了泥土青草味,这是一种回归!”
“你们光明日报很多老记者,工作作风都非常扎实,那时候采访,和我们一样整天在地头转!”许世卫现在是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谈起新闻战线最近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他快人快语,“看最近的光明日报,感觉有了泥土青草味,和农作物一样,能闻到一股‘清香味’,这是一种回归!”
“如今虽然是信息社会,但在很多基层农村,中央很多好的政策,农民和基层的乡村干部不一定都能理解、吃透精神,存在很多‘最后一公里’的信息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新闻记者到他们身边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工作。”
说到对“走转改”的建议,许世卫也直言不讳:“面还应该更广些,要形成一种机制,而不是一阵风,最后要形成一种固定的工作作风。”
“对年轻记者来说,养成这种工作作风,几十年后回头看,一定受益终身!”许世卫这样鼓励年轻记者们。
- 习近平向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致贺电2024-02-17
- 习近平致电祝贺斯图布当选芬兰总统2024-02-16
-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林肯中学师生回赠新春贺卡2024-02-11
- 习近平致电祝贺阿利耶夫当选连任阿塞拜疆总统2024-02-08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2024-02-08
- 习近平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就中葡建交45周年互致贺电2024-02-08
- 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