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马春森研究团队发现
[科技日报]气候变化正在改变麦蚜优势种
发布时间:2015-05-19
|来源: 《科技日报》2015年05月19日 |作者:瞿剑
科技日报讯 (记者瞿剑)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马春森研究团队通过6年潜心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打破了农业害虫群落原有的平衡,改变了害虫群落物种间的相对优势度,使优势种(群落中具有最大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物种)发生了演替,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农业害虫群落的优势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国际知名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全球气候变化给生物带来了新的选择压力,然而物种间对这种选择压力的响应可能不同,进而造成物种间相对优势度和群落结构的改变。马春森研究团队以共同发生的三种麦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为模式系统,首先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证实了极端高温事件幅度和频率增加对三种麦蚜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适合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即极端高温幅度和频率增加,禾谷缢管蚜的相对适合度由低变高,而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则由高变低。田间模拟增温试验同样表明这一结果。此外,全球不同地区的数据分析发现,极端高温事件还改变了这三种蚜虫在大尺度空间上的相对优势度和群落结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较小的高纬度地区,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为群落的优势种;而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较大的低纬度地区,禾谷缢管蚜则在群落中占据非常明显的优势。
由于三种麦蚜的为害部位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不同,相对优势度的改变将显著影响麦蚜防治经济阈值的制定。此外,这三种麦蚜在传播麦类作物病毒病的种类和传毒效率上有显著差异,因此其群落结构和相对优势度的改变能显著影响麦类作物的病毒感染率及病害的发生流行,进而影响病害发生预测和防控策略的制定。
全球气候变化给生物带来了新的选择压力,然而物种间对这种选择压力的响应可能不同,进而造成物种间相对优势度和群落结构的改变。马春森研究团队以共同发生的三种麦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为模式系统,首先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证实了极端高温事件幅度和频率增加对三种麦蚜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适合度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即极端高温幅度和频率增加,禾谷缢管蚜的相对适合度由低变高,而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则由高变低。田间模拟增温试验同样表明这一结果。此外,全球不同地区的数据分析发现,极端高温事件还改变了这三种蚜虫在大尺度空间上的相对优势度和群落结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较小的高纬度地区,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为群落的优势种;而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较大的低纬度地区,禾谷缢管蚜则在群落中占据非常明显的优势。
由于三种麦蚜的为害部位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不同,相对优势度的改变将显著影响麦蚜防治经济阈值的制定。此外,这三种麦蚜在传播麦类作物病毒病的种类和传毒效率上有显著差异,因此其群落结构和相对优势度的改变能显著影响麦类作物的病毒感染率及病害的发生流行,进而影响病害发生预测和防控策略的制定。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3-08-08
- 北京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业发展基金会捐赠物资助力门头沟区防洪救灾2023-08-04
- 哈兽研紧急驰援河北 助力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工作2023-08-04
- [人民政协报] 茶+啤酒,盛夏来袭?2023-08-04
- 中国农科院开展助力贵州台江乡村振兴系列活动2023-08-03
- 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述评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