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提升中国蔬菜种业竞争力
【人物简介】 方智远,蔬菜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他从事蔬菜遗传育种近50年,他和研究团队在20世纪70~80年代采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1号”;80~90年代育成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和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这些品种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90年代以来,利用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源,研究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中甘21”等6个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他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
方智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约200个地市级蔬菜育种科研单位和一批种子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几代育种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国在蔬菜种质资源研究、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抗病抗逆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已收集保存3.5万份蔬菜种质资源,在世界各国中占第三位;育成4800多个通过审(认)定的蔬菜新品种,主要蔬菜品种已更新了3~4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与跨国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内蔬菜种子仍占据着约80%的份额,国内蔬菜育种为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及保障广大民众拎稳“菜篮子”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个参加工作近50年的蔬菜育种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当前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2000多个蔬菜育种科技人员以及主要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大部分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所掌握,现有的蔬菜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育种创新能力不强,而跨国公司正虎视眈眈,凭其资金、技术优势强势进入我国蔬菜种业。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最重要的是通过产学研结合和政府的支持,加大对国内可替代进口蔬菜新品种选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形成一批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种子企业,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技术体系。同时加强蔬菜种业市场的监管,尽快实行蔬菜新品种登记制度,为蔬菜良种推广、规范蔬菜种子进口提供依据。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