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7月10日电(记者瞿剑)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研究员在今天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警告说,我国粮食已经连续7年增产,但明显具有恢复性、脆弱性、替代性特征;“七连增”后出现长时期徘徊减产的可能性在增大,需花大力气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和支持,其中更需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道路。
秦富在总结了我国粮食“七连增”的经验之后,结合粮食增产定量测度的启示,提出了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七大政策建议:一是高度警惕并避免粮食持续增产后可能出现的周期性徘徊。二是坚定不移守住两条“红线”。我国粮食“七连增”中四成左右来自于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定不移地守住耕地面积18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这两条“红线”。三是继续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支持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四是高效利用科技进步的增产作用。“七连增”中各种投入的贡献约为26.5%,在未来粮食投入水平很高、耕地面积有限、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情况下,更需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道路。五是充分发挥主产区的突出贡献。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发挥产粮大省、产粮大市、产粮大县的突出作用,把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具体落实下去。六是努力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制定粮食政策时,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农产品价格上涨、粮价上涨影响通货膨胀的作用中,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传导是主要因素。应在一定幅度内合理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七是大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004—2009年间因灌溉面积增加和抗灾能力增强对粮食增长仅贡献11.6个百分点。政府应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优先投资领域,大幅度提升农业抗灾能力。
分享到
[科技日报]粮食“七连增”后有减产可能
发布时间:2011-07-28
|来源: 《科技日报》2011年7月12日 |作者:瞿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3-08-08
- 北京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业发展基金会捐赠物资助力门头沟区防洪救灾2023-08-04
- 哈兽研紧急驰援河北 助力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工作2023-08-04
- [人民政协报] 茶+啤酒,盛夏来袭?2023-08-04
- 中国农科院开展助力贵州台江乡村振兴系列活动2023-08-03
- 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述评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