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下旬至5月中旬,230位院士专家分赴福建、陕西、湖北、广西、辽宁、江西6省区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成果丰硕。这次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由中组部等12家单位举办,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回来后,专家们纷纷反映收获良多,本报今天特别约访了其中一位高级专家,与读者分享他的感受。
我去湖北参加了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进企业访农户,从牛场到课堂,现场解剖案例,直接答疑解惑。作为一位科研老兵,我在鄂西北三农建设主战场过了充实的几天。
几天里,我先后参加了8场咨询服务活动,其中包括实地调研了一个畜牧饲料企业、一个种牛场、两家小型肉牛养殖户、两项水利工程。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良多,这是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在互联网虚拟空间无法得到的收获。
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背景,我对襄阳畜牧饲料行业、农产品加工行业等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应该大力发展生物饲料,加强养殖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建设,从投入品源头上为生产安全放心肉蛋奶食品提供保障,实现现代畜牧饲料产业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等。所学为所用,直击现实问题,这的确让我很兴奋。
论文应该怎么写?科研应该怎么做?在这次活动中,我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与思考:科技成果不光是鉴定、评奖用的,农业科研成果应该首选农村和涉农企业转化,切实促进涉农品牌产品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为生产百姓放心的肉蛋奶粮等安全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不光是评职称用的,也不只是发表在SCI期刊上,更不能唯其影响因此而走火入魔,论文更应该写在品牌产品和先进流水线的工艺与设备上,写在田间丰收的果实和安全优质的农畜产品上!
这次咨询活动,也补给了我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在课题设计中应深入实际、不耻下问、有的放矢,不能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在课题执行中应百折不挠、敢于攻坚、迎难而上,不可避实就轻,浅尝辄止;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中要摆正位置,以感恩、回馈和反哺的心态积极参与。用纳税人的钱研制出的成果本来就应该首先惠及民众,切莫本末倒置变成待价而沽、漫天要价的筹码。
七天时间是短暂的,难以解决更多问题,但是我找到了心系基层、服务三农的方向和动力,坚定了学以致用、科研为民的理想和信念,已经播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子,只要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就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报记者李可、光明网记者章丽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