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明明)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北部冬麦区的重要区域河北省的小麦也要完成最后的灌浆,进入成熟收获阶段。
北部冬麦区位于我国冬麦种植区的北缘地带, 受气候条件的限制,产量潜力低于黄淮麦区。受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过去15年小麦面积由3000万亩降到目前的1500万亩。为了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稳定种植面积并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是该区小麦生产的重要目标。
记者6月6日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局联合举办的小麦新品种中麦175观摩会上获悉,中麦175今年在河北省定兴县、高碑店市等地长势喜人,5000多亩展示田预计亩产达530多公斤,还出现了亩产600公斤的高产户。保定市农业局技术站副站长刘进忠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定兴县固城镇南河和陈庄两个村的3000亩示范田去年10月8日到12日播种,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专家田间测产,穗粒数28.4粒、亩穗数53.3万左右,预计产量526公斤。
中麦175由188bet平台app官方
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育成,已通过国家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区审定,另外还通过了北京、山西、河北、甘肃和青海省的品种审定,也成为北部冬麦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据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何中虎介绍,中麦175实现了高产潜力与抗寒、抗病、抗倒伏、节水、早熟及优良面条品质的良好结合。
数据显示,2010年北部冬麦区遇到了罕见的低温危害,大幅度减产,但中麦175仍获得好收成,天津武清区对100亩高产方实收产量每亩526公斤,为天津市当年最高纪录。2011年武清区的10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达580.1公斤。中麦175的抗性强、节水性能突出,作为冬麦西延的主要品种在甘肃和青海大面积推广,产量比春麦高20%,且早熟15天以上。中麦175在黄淮旱肥地区试和大面积示范中表现优良,在河南和陕西等地明显优于主栽品种。
“抗旱是河北省小麦稳产的关键,而拿到较多的穗数,才能获得丰产。”石家庄市农科院名誉院长、河北省小麦首席专家郭进考在观摩会上表示,中麦175完全符合河北省小麦种植的需求。本报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厅获悉,中麦175目前在河北省的推广面积已达20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