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搞农业科研的人长的是科学家的脑袋、农民的身体,既要有脑力劳动又要有体力付出,而农业育种更是艰辛烦琐,研究周期长,育成一个优良品种,少则七八年时间,多则十几年。
然而,就是在这项艰辛烦琐的事业中,他利用棉花分子育种技术,在海岛棉优异基因的渐渗转育、陆地棉优质基因的QTL定位及分子设计聚合育种等方面均取得了开拓性成果,获得了不同世代表现稳定的纤维品质相关的主效QTLs,初步明确了纤维品质主效QTL多基因聚合遗传效应,建立了以纤维品质改良为核心的多目标性状同步聚合改良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他是188bet平台app官方
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袁有禄,他的故事只有一个中心——棉花分子育种。
袁有禄199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00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在漫长的棉花育种科研历程中,他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守在高温、高湿的温室或田间地头,默默无闻地从事着繁重的选育工作。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凭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繁重和复杂的科研试验中每一个环节,他都周密考虑、精心安排,认真检查和巡视;对试验中的每一个数据,他都力求精准无误。
青丝成白鬓,勤耕不知辍。近5年来,袁有禄承担项目共计14项,经费总计628万元。其中主持11个,包括“973”计划项目(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研究及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分子改良)、“863”计划项目(优质高产棉花分子品种创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转基因优质纤维棉花新品种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农业产业创新体系、河南省重大专项等项目。
通过这些研究项目,袁有禄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先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3个:中棉所78,2010年河南审定,纤维品质较好;中棉所60,2009年河北审定、2011年天津审定,皮棉产量突出,2010年在河南内黄、扶沟、南阳,河北吴桥、永年等地试种示范,亩产子棉产量在900斤左右,2011年在陕西大荔高产示范,9月15日经专家鉴定估算亩产504公斤,在黄河流域首次突破亩产籽棉千斤;中棉所70,2008年国家审定,纤维品质突出,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32.5毫米,断裂比强度为33.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在河南内黄、扶沟、蔚氏、南阳,河北邯郸,山东金乡、成武、聊城,江苏盐城、泗阳、灌云、南京,湖北黄梅,湖南安乡表现早熟、抗病、优质、高产。该品种已转让给湖南隆平高科亚华棉油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实现成果转让收入100万元。与安阳益泉纺织有限公司合作,明确其纤维适宜纺60支、80支等中高支纱,该品种在优质专用棉的产业化方面前景广阔,将为农民增收、纺织增效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