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农民日报]黄淮海大豆实现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
既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又实现大豆增产11%
发布时间:2015-09-24
|来源: 《 农民日报 》2015年09月24日 |作者:吴佩
本报讯(记者吴佩)9月21日,在“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示范田里传来好消息:经过专家初步测产,示范田大豆亩产最高达247.51公斤,均产195.27公斤,比普通田每亩增产11%,创下当地大面积生产条件下大豆高产的典型。这也是188bet平台app官方
作物科学研究所领衔的“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项目取得的新成果。
大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高蛋白粮食作物,而黄淮海流域高蛋白优质食用大豆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安徽地处黄淮海南部,是高蛋白大豆的集中产地,当地农民多在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大豆,但麦收后留下的高麦茬严重影响大豆的播种质量。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处理麦秸,保证大豆播种质量,成为一道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经过多年努力,通过大联合大协作,成功研制出一套黄淮海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既能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又为大豆增产增收创造新途径。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韩天富介绍,这套技术模式以麦茬夏大豆秸秆覆盖栽培技术为核心,集结了8项关键技术,同时研制出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形成了农机、农艺、配套品种有机结合、高度轻简化的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体系。
宿州市埇桥区淮河种业粮食产业联合体今年有1200亩地成为项目示范田,总经理李勇告诉记者,原本每年回收麦茬秸秆,一亩地就要花25元,加上播种大豆、施肥打药等费用,至少要花60元钱。现在,只需一台机器,就能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覆盖、大豆播种施药等多项作业,成本仅需20元。“按照今天的测产结果,与之前种玉米相比,我们每亩地至少能节本增收183元,效益非常好。”李勇感慨地说,“集成技术只要靠一台机器就能实现,省工省时省力,明年,我们还要多拿些地来种大豆。”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技术相比,集成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为秸秆的科学利用找到了新路。“按照技术要求,麦秸覆盖种大豆,能很好地蓄水保墒;大豆收获后,种下一季小麦,此时的麦秸已经腐熟,翻入土地就能成为有机肥。当季做大豆的‘棉被’,下季做小麦的肥料,麦豆轮作,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项目组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吴存祥解释道。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对大豆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模式也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黄淮海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模式的构建与推广,将会大幅度提高黄淮海地区大豆的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逐步恢复麦豆两熟制,实现粮豆均衡增产,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未来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模式还需要继续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模式,引领大豆产业的发展。
据悉,2013年,大豆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就已在河南新乡等地进行相关试验示范,数据显示,当年新乡示范田实收大豆亩产311.2公斤,创下黄淮海地区夏大豆节本高产典型。今后,这一集成技术还将在黄淮海地区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大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高蛋白粮食作物,而黄淮海流域高蛋白优质食用大豆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安徽地处黄淮海南部,是高蛋白大豆的集中产地,当地农民多在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大豆,但麦收后留下的高麦茬严重影响大豆的播种质量。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处理麦秸,保证大豆播种质量,成为一道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经过多年努力,通过大联合大协作,成功研制出一套黄淮海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既能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又为大豆增产增收创造新途径。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韩天富介绍,这套技术模式以麦茬夏大豆秸秆覆盖栽培技术为核心,集结了8项关键技术,同时研制出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形成了农机、农艺、配套品种有机结合、高度轻简化的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体系。
宿州市埇桥区淮河种业粮食产业联合体今年有1200亩地成为项目示范田,总经理李勇告诉记者,原本每年回收麦茬秸秆,一亩地就要花25元,加上播种大豆、施肥打药等费用,至少要花60元钱。现在,只需一台机器,就能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覆盖、大豆播种施药等多项作业,成本仅需20元。“按照今天的测产结果,与之前种玉米相比,我们每亩地至少能节本增收183元,效益非常好。”李勇感慨地说,“集成技术只要靠一台机器就能实现,省工省时省力,明年,我们还要多拿些地来种大豆。”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技术相比,集成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为秸秆的科学利用找到了新路。“按照技术要求,麦秸覆盖种大豆,能很好地蓄水保墒;大豆收获后,种下一季小麦,此时的麦秸已经腐熟,翻入土地就能成为有机肥。当季做大豆的‘棉被’,下季做小麦的肥料,麦豆轮作,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项目组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吴存祥解释道。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对大豆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模式也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黄淮海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模式的构建与推广,将会大幅度提高黄淮海地区大豆的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逐步恢复麦豆两熟制,实现粮豆均衡增产,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未来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模式还需要继续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模式,引领大豆产业的发展。
据悉,2013年,大豆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就已在河南新乡等地进行相关试验示范,数据显示,当年新乡示范田实收大豆亩产311.2公斤,创下黄淮海地区夏大豆节本高产典型。今后,这一集成技术还将在黄淮海地区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