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其中,有一大类“优等生”被冠名为超级稻,是比现有品种在产量上大幅度提高并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新型水稻品种。超级水稻为何“超级”,增产的秘密在哪里?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联合188bet平台app官方 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共同研究克隆了一个水稻粒宽粒重基因并开展了功能分析,为阐明水稻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和高产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
水稻所供图
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高振宇介绍,水稻产量主要由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这3个要素决定。水稻粒形指标包括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前三者与粒重密切相关,同时还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
至今,虽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粒形粒重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克隆新的水稻粒宽粒重基因,推动水稻籽粒大小的分子机理研究和水稻高产优质育种。
高振宇介绍,研究人员在利用前期构建的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重组自交系和高分辨率遗传图谱基础上,检测到3个控制粒宽的遗传位点和2个控制粒重的遗传位点。采用大规模回交自交群体,克隆了一个控制粒宽粒重的基因——TGW2,该基因编码细胞数目调控因子。
据介绍,研究发现亲本品种培矮64s的等位型基因在孕穗期颖壳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另一亲本93-11的等位型,颖壳的细胞数目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了TGW2基因的启动子区引起表达差异的关键位点,TGW2蛋白与调控细胞周期的KRP1蛋白相互作用,负调控水稻的粒宽和粒重。将93-11的等位型基因导入培矮64s背景,产量可提高12.3%而不影响其他农艺性状。
团队对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序列分析后推测,培矮64s等位型基因最初出现在印度和孟加拉国,随后传播到中国等邻国,并揭示该基因受到了育种驯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