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李颖)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黄三文领导国际团队,构建了番茄的变异组图谱。该国际团队通过对360份番茄种质全基因组的分析,发掘了1100多万个SNP标记,重建了番茄驯化和育种的基因组学历史,奠定了番茄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基础。最新研究成果于10月1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番茄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大蔬菜作物,在科研上也是植物遗传、发育和生理研究的重要模式系统。黄三文介绍,食用的大果栽培番茄是由野生番茄驯化而来,果重是其祖先的100多倍。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番茄经历了从野生醋栗番茄形成樱桃番茄,最终成为大果栽培番茄的两步驯化过程。
本研究运用了群体分化这一分析算法,发现了第五号染色体是决定鲜食番茄和加工番茄差异的主要基因组区域,此区域含有多个控制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硬度的基因,这些基因赋予了加工番茄显著的特征。此外,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此次还发现了决定粉果果皮颜色的关键变异位点,此位点的变异导致SlMYB1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缺失,进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得成熟的粉果番茄果皮中不能积累类黄酮。
研究发现番茄的驯化和野生基因的导入共导致了约25%的基因组区域基本被固定,严重限制了番茄的进一步改良。番茄变异组图谱的绘就,为打破驯化和导入带来的连锁累赘、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知识基础。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3-08-08
- 北京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业发展基金会捐赠物资助力门头沟区防洪救灾2023-08-04
- 哈兽研紧急驰援河北 助力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工作2023-08-04
- [人民政协报] 茶+啤酒,盛夏来袭?2023-08-04
- 中国农科院开展助力贵州台江乡村振兴系列活动2023-08-03
- 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述评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