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我国的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三项遗产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向来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部分。传统农耕如何发挥优势,为现代农业助一臂之力?
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最新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出炉。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副主席,李先德透露,经过文本审议和实地考察,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入选。
李先德:仙居的杨梅和宽城的板栗,我们发现他们那儿古树很多,至少好几百年,有的上千年,古树到处都能看得到,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证据。而且大家在运用一些比较传统的、自然的农耕方法,不是用现代的施肥打药,所以维持了良好的循环,专家都是很认可的。
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已有3000多年历史。宽城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铁,非常适宜板栗生长,有着“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的美誉。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商贺利介绍,现在当地形成了以板栗栽培为核心,作物、药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复合种养体系。
商贺利:我们在种植板栗的过程中形成了山顶乔木和灌木戴帽,山间板栗拦腰,山下作物压脚,村庄道路河流缠绕的一种立体的板栗栽植和生态人文的自然生态景观。还有我们林下的复合种植,种植中药材、油葵,林下养鸡养蜂等这一系列的立体经营模式。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代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宽城地区百年以上的板栗株数是54306株。板栗也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商贺利表示,宽城板栗不仅具有色泽光亮,果实易储、易剥的特点,而且入口香甜清脆,味道圆醇,风味独特,现已驰名中外。
商贺利:到现在为止,我们宽城的板栗栽培面积是58.69万亩,产量是4.38万吨。我们宽城的板栗产业链比较完整,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宽城板栗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4个国际的有机认证。种植产值和加工产值还有社会服务化产值总产值能达到9亿多元。宽城板栗传统栽培系统是我们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遗产。
独特的种植技术让安徽铜陵白姜驰名中外
每年立冬前后,正是安徽铜陵的姜农们入姜阁培育姜种的日子,被精心挑选的姜种要在姜阁里过冬,姜把式通过烧姜阁的传统技艺给姜种催芽,等到来年清明前后就可以出阁种植了。
安徽铜陵某白姜制作企业负责人钱雪芹:独特的育种方式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了,铜陵有60座姜阁,管理姜阁的姜把式的技艺也是只有安徽铜陵这个地方有。姜把式点火控制姜阁温度,前期的时候要大火,要把整个姜阁温度给升上来,然后慢慢后期姜发完汗以后,需要文火,这完全是凭姜把式的经验控制姜阁温度。
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在宋、明、清时期被列为朝廷“贡品”。铜陵白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而称名于世。在千百年的传承中,铜陵白姜形成独特的种植系统,主要包括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搭棚遮荫生长三项栽培技艺。钱雪芹告诉记者,用芭茅草搭棚遮荫也是铜陵地区种植白姜的独特技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钱雪芹:铜陵白姜含水量高,它是喜阴不喜阳的,前期的时候需要7分阴、3分阳,因为姜苗还没长出来,所以用芭茅草给它盖起来。但是随着风吹日晒,芭茅草会风化,会变稀疏,但是姜苗已经长出来了,这个时候需要的是7分阳光、3分阴。这个芭茅草收集下来,姜阁里面大火的时候,它是顶火的,很快。
目前,铜陵市白姜种植面积6000多亩,开发出糖醋姜、酱汁姜、糖冰姜等80多种产品,总产量超1万吨,年综合产值约10亿元。在长期的农业耕作实践中,铜陵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白姜文化,下姜阁、开市等民俗活动被世代传承下来。每年白姜收获季,总能在铜陵街头看到百姓刮姜、晒姜、腌姜的场景。
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副会长姚继贵:独特的这些技艺,随着现代技术的运用要想传承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要以申报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白姜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极力引导姜农采取一些传统的办法,但是也要进行一定的创新,结合现代技术,技艺既要传承又要发展。
仙居杨梅 当地人的宝贝
很多人对仙居杨梅不陌生。仙居,仙人居住的地方,光听名字就令人向往。浙江仙居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现存百年以上古杨梅树1.34万株,其中五百年以上108株,千年以上28株。古杨梅树是仙居人的宝贝,也是仙居杨梅文化的传承。作为世界人工栽培杨梅起源地之一,仙居已有1600年杨梅栽培史。台州仙居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朱水星说,当地已形成“梅-茶-鸡-蜂”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
朱水星:别人做杨梅是做产业,我们现在开始做文化。通过杨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遗的成功,促进我们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
古老农耕技艺文化 绽放现代文明之花
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李先德表示,从古老的农耕文化中汲取的智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李先德:传统的方式在现代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我们在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维持土壤,保持肥力上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遗产地这个特点都比较突出。还有一个在应对一些现代的挑战,比如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方面,它是基于一种当地社区的自然的解决办法,把它的优势和资源做了一个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在解决饥饿问题特别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时候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不仅增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让中国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更好地为世界所了解,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以后,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态的保护、文化的传承,根据我们对于已经认定的这些遗产地的观察,发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对于这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多人去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