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院的“研制抗虫基因,创造抗虫棉花”和“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等两项成果,分别获200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主持的“研制抗虫基因,创造抗虫棉花”项目,应用现代蛋白质工程原理,设计出新型融合抗虫蛋白;根据其氨基酸的一级结构,按照植物优化密码子,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了单价新型融合抗虫基因(GFM Cry1A);利用该基因与修饰后的CpTI(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进一步研制成功了双价抗虫基因,并构建成功了带有8个表达调控元件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普通棉花,创造出单价抗虫棉和同时可表达两种杀虫蛋白质的双价抗虫棉。
该项目系统开展了抗虫棉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杂种棉组配、试种示范、遗传规律、安全性、昆虫种群动态、抗性治理等多项交叉学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为提高抗虫稳定性、预防棉铃虫对单价抗虫棉产生耐受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该项目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并获国家专利金奖。目前审定抗虫棉品种12个,1996-2001年累计推广面积1700多万亩。棉农种植国产抗虫棉每亩增收节支140元,累计产生的社会效益近24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2.57亿元。
“南方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是由我院原副院长杨炎生研究员主持的。该项目揭示了南方水土流失规律,建立了一批水、土、生物资源互利型生态模式;阐明了南方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与成因,提出了调控水资源及抵御旱涝灾害的对策;探明南方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素,研究提出南方中低产田有效磷的退化机理;首次发现红壤类土壤镁素缺乏,提出了红壤镁肥有效的土壤临界指标;引进和筛选了一批动、植物优良品种,提出了农、林、牧、渔新型实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技术高效型”农业企业;运用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建成了8个显示度较高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优化模式;应用遥感和GIS技术编制了1/800万的红壤地区土壤侵蚀退化分区图,研制出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辅助决策系统,在农业智能决策系统支持下提出南方饲料资源与粮食发展战略。
该项目历时5年,累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7项,推广良种231个,推广面积达4608万亩,增产粮食8.3亿公斤,取得综合经济效益61.75亿元。
发布时间:2003.03.10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