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我院原院长、党组副书记王连铮同志,因病在京与世长辞。王连铮院长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院广大职工纷纷表示哀悼并深情怀念。
王连铮同志生病住院期间,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唐华俊,院党组书记张合成,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贾广东,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等领导多次询问病情并到医院探望。王连铮同志去世后,院领导到医院和家中慰问了亲属,并分别在机关主楼大厅、国家农业图书馆大厅和作科所一楼大厅摆放纪念展板,组织召开纪念王连铮同志座谈会,以此深切缅怀敬爱的王连铮同志。目前,相关治丧工作正按中央有关政策及程序进行。
王连铮同志1930年10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腾鳌镇福安村。从小立志刻苦学习,长大报效国家。1948年12月,考入沈阳农学院(后为东北农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和熏陶,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5月毕业后,到中央林业部调查设计局担任俄文翻译工作,后随同林业部实习组赴苏联做翻译工作。
1957年5月,王连铮同志主动要求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先后从事小麦、马铃薯等作物育种研究。他参与选育的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连续多年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
1960年10月,王连铮同志赴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1962年10月回国后,他继续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室技术员、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连铮同志受到冲击和迫害,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劳动。恢复工作后,王连铮同志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组做大豆育种工作,1970年2月起,他先后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负责人、副院长、院长。1983年2月起,历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其间,他狠抓全院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全身心致力于大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和栽培生理研究,积极创新大豆育种理论,改进育种方法,主持或共同主持选育出大豆优良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7500万亩。其中,“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黑农26”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黑农35”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率先开展大豆基因工程研究,建立了大豆基因工程载体和受体系统及大豆体细胞培养实验系统。1981至1989年,主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加强黑龙江大豆科研促进生产发展”项目,组织黑龙江省及全国大豆科研协作,推动了大豆生产发展。
在担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期间,在省委领导下,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组织科技攻关和农业生产。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组织农田基本建设,开展三江平原涝害治理,促进了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大幅提升,1983年首次突破150亿公斤大关,1986年达到177.6亿公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7年10月起,王连铮同志历任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党组书记,农业部副部长兼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党组书记,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党组副书记。在农业部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尽职尽责,努力做好分管工作,主动走访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农业发展情况,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他面向全国农业科研和生产主战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发展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增加粮食和棉花生产、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等意见建议,多份报告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
在担任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期间,他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注重加强顶层设计,调整科研方向,制定了面向农业建设主战场、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建立院所两级管理体制,按学科专业实行分类管理;他大力推动科研平台和基础条件建设,新建、扩建了多个实验楼、实验室和中试车间,极大地改善了科研条件和人才引进条件。在任职期间,他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凝炼和成果培育,188bet平台app官方 取得科研成果49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2项。
1991年5月起,王连铮同志连续当选为第四届、五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他积极落实中央要求,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坚持到农业生产一线调查研究,提交了多份发展农业科研和生产调研报告,组织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学术讨论,着力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王连铮同志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从任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起,一直主持黄淮海大豆育种研究,2004年3月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大豆科研和生产实践,1991年至2018年,他主持选育出大豆新品种22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1亿亩。特别是广适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中黄13”,连续9年位居全国大豆年种植面积首位,是近20年来唯一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高产品种“中黄35”连续4年创造亩产超400公斤的全国大豆高产纪录。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合编专著8部。发起创办了《大豆科学》杂志。他用个人获得的科研奖金捐助设立了“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教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大豆科学研究与生产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科技人才。
王连铮同志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农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副会长,中国种子协会第二届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第六届理事长兼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著有《大豆遗传育种学》、《现代中国大豆》等多部著作。曾荣获“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先后当选前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印度农业科学院院士、英国国际农业生物科学中心理事会理事、亚太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理事会常务理事。
王连铮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一生爱农学农务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求真务实,治学严谨,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学术作风民主,具有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在我国农业届、科技界德高望重。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生活简朴,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
王连铮同志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科技进步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我们要学习王连铮同志的崇高风范和优良品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