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88bet平台app官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四个面向”“两个一流”,聚焦“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突破发展瓶颈,着力解决重点问题
制约研究生院长远发展的编制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研究生院增加编制的请示得到了中编办的批复。启动研究生院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首次将专职教师纳入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人员类别,畅通专职教师职称评审渠道。
稳步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显著提高
招生指标大幅增加,2022年招生指标较上年度增加145个,教育部首次下达6名“生物育种”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博士生指标,“海南专项”指标大幅增长至90名,采用B站直播方式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对接央视农科频道参与央视“最炫农科生”栏目拍摄,扩大农科院办学影响力,博士生优质生源总体占比达70%以上。
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推动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研究生课程和研究生教材建设,核心课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农科特色适合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举办研究生导师培训班、教师教学培训班,完善教师教学奖励体系,组织评优评选,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成立教学督导领导小组办公室,促进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系统化。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首批申请48个“科技小院”获批国家级支持建设。积极与相关院校对接沟通,大力推动188bet平台app官方 大学建设,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丰富校园活动,研究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将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重要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党组书记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第一课,举办主题鲜明的“书记、院长进课堂”思政专题系列讲座,思政教育不断强化。组织开展雷锋服务月、学术节、心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合唱比赛、校园风采大赛等经典党建团学品牌活动日益丰富,“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
严把教育“出口关”,涉农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农科”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新增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点申报,组织完成“农业生物智能设计”“乡村振兴理论与政策”新兴交叉学科的自主设置及教育部备案。完成16个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等,提出改进提升方案,夯实学科基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全部合格。1篇博士学位论文荣膺202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获提名。2022年,授予博士学位376人,其中生物信息学、作物种质资源学、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农业遥感、入侵生物学、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等农科特色交叉学科105人,占28%。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基金会知名度显著增加
深入推进“学院制”建设,指导南繁学院首次开展硕士生课程教学共计32门,总结兽医学院办学经验,协调推动深圳研究生院快速发展。不断拓展国际教育学院功能,召开国际教育学院管理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实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稳步推进基金会工作,获批北京市3A级社会组织,不断扩大基金规模,加强宣传报道。
有效应对疫情冲击,防控和教学“两手硬”
坚持师生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全面调度重点人群各环节各领域疫情防控情况,有效应对、稳妥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及预案,顺利启动线上教学、云端授课,严格落实英语四六级、硕士入学考试等重大事项的疫情防控,做好研究生及留学生管理服务,全力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手抓、两不误。
发挥“留学农科”品牌效应,教育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
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深化国际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在校留学生373人,规模位于国内高校前列。2022年注册新生42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新生总数的56%,生源质量稳中有升。组织留学生参加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收到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感谢信,毕业留学生就业单位主要为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加强知农爱农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硕果累累
充分发挥全院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振兴领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地方农业人才素质能力。中国农科院在线学习平台全年新增录制农业专题课程22门,累计制作课程144门。全年完成培训任务21期、线上线下培训5万余人次,完成“田间课堂”录播及宣传片制作,由中青网全程宣传。
院区条件建设不断加强,农科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建设,完成精品教室视频改造,启用马连洼院区综合楼,加强学生食堂管理服务。大力开展院区标识文化建设,设立首任院长金善宝塑像、制作院士风采墙、展示中国农科院标志性成果等,建造具有农科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