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第一大牛肉进口国,也是全球牛肉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牛肉市场空间巨大。肉牛养殖是节粮型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与脱贫致富的现实路径,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稳定优质安全动物蛋白供应的切实保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我国肉牛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肉牛产值达5300亿元,存栏6998万头、出栏4533万头、牛肉产量约667万吨,与2015年相比,肉牛存栏量下降了5.1%、出栏量上升了6.8%、牛肉产量提高了8.1%;肉牛养殖规模化率略有提升,达到27.8%,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种业市场发展稳定,繁育体系逐步完善。现有核心育种场46家,存栏21071头,初步形成了育种场、公牛站、大规模生产群的良性循环繁育体系。
“十三五”期间,188bet平台app官方 在肉牛新品种培育、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优良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犊牛养殖和肉牛育肥营养调控技术、肉牛屠宰加工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学术影响力和产业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支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功培育世界首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牦牛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阿什旦牦牛是由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以无角牦牛为父母本,应用测交和控制近交方式,集成开放式核心群育种、分子辅助标记选择技术等现代先进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新品种。阿什旦牦牛的育成填补了青藏高原草原牧区牦牛以无角舍饲化为主体品种的空白,是牦牛品种生态差异化培育的典型代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阿什旦牦牛的培育过程中,建立了牦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体系,优化了牦牛高效繁殖技术体系,其生产效率比2年1产或3年2产体系增加30%~40%,繁殖成活率提高5%~10%。年可推广种公牛1500~2000头,年改良家牦牛约10万头。改良后裔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平均繁活率为59.98%,比当地牦牛提高11.72个百分点;死亡率为1.24%,比当地降低4.32个百分点;18月龄体重平均为92.77kg,比当地同龄牦牛提高了24.71%,累计产生经济效益5.52亿元。阿什旦牦牛新品种及良繁技术体系建设,对完善青藏高原多元化饲养模式及不同牦牛产业发展结构,提升青藏高原寒旱生态区牦牛产业水平,提高养殖效率,加快周转,使牧业增产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支撑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扎实推进“华西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由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努力提升我国主导肉牛品种核心种源自给。目前,“华西牛”选育已经完成第四个世代的选育,育种群规模13000头,核心群4600余头。成年公牛体重900千克以上,成年母牛600千克以上。自6月龄到18月龄强度育肥的平均日增重公牛不低于1.3千克,母牛不低于1.1千克;直线强度肥育牛屠宰率达62.4%,相关生产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肉牛联合选育技术体系,加速新品种培育,制定了《“华西牛”品种标准》《“华西牛”品种登记技术规程》和《“华西牛”体型外貌评定技术规范》。
开发构建了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建立了我国最大的西门塔尔牛、安格斯和和牛的全基因组选择资源群体,开展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究。完善了肉牛遗传评估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开发了基于贝叶斯算法的肉牛数量性状基因组选择系列软件。研制并开发了一款10K低密度生物芯片,可有效替代770K高密度芯片对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评估,降低了技术成本。优化了Bayes参数模型,开发了自适应多链并行全基因组估计技术,提高运算速度10倍以上,实现肉牛主要经济性状育种值评估准确度不低于60%。该成果的应用可大大缩短肉牛育种的世代间隔,加快遗传改良进展,对肉牛育种模式将起到划时代的作用。该项成果于2017年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利用该项技术筛选的72头后备种公牛,在2019年内蒙古乌拉盖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上,完成竞拍59头,成交总额达552万元,最高拍出24万元。
研发了犊牛饲养和肉牛育肥营养调控关键技术。通过繁育和营养技术手段调控胎儿生长,缩短哺乳期1个月,提高犊牛日增重,母牛受胎率提高到60%,改善了母牛产后生殖器官的健康,提高了繁殖率,解决了母牛繁育性能低下的问题。创新肉牛育肥新技术,利用蜡质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替代了常规日粮中的玉米原料,确定了肉牛高效育肥的日粮中直链/支链淀粉最适比例范围(0.23-0.47),有效提高产量,形成了以全株玉米青贮肉牛饲料配方2套,育肥牛平均日增重达1.3公斤以上,为企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创建了肉牛屠宰加工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针对肉牛产业屠宰加工粗放、产品单一、资源利用水平低下、附加值低等问题,系统解析肉牛屠宰、加工、储运过程中生物危害关键控制点,研建肉牛屠宰加工生物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创制了臭氧水胴体喷淋减菌关键技术与装备,降低肉牛胴体初始菌落总数10倍以上,货架期延长 2-3倍,突破牛肉生物安全性差货架期短难题;揭示了牛肉嫩度品质形成机制,建立了“促酵解-提酶活”嫩度提升技术体系,使普通牛肉剪切力值从9-11kg降到5.3kg以下,达到西式煎烤用肉程度,发明在线智能无损高通量品质检测、分级装备,标准化分割率提升80%,分级准确率提升90%以上,解决牛肉老韧、效益差问题。该成果实施显著促进了乡村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提高了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农科院将继续发挥发展平台、技术、科研和人才优势,抓住“十四五”机遇,加大地方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全国联合育种攻关,为提升我国肉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