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我院视察时强调,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陪同回良玉副总理考察的有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盛霖、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勇、农业部副部长刘坚、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尹成杰、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冯淑萍、国办秘书二局副局长雷武科、财政部农业司司长丁学东、回良玉副总理秘书吴宏耀、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郭玮、国办秘书二局处长郑文元等。
回副总理一行考察了我院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国家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和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遥感中心,看望、慰问农业科技人员;听取了翟虎渠院长、作物科学所所长万建民、农业环境发所所长梅旭荣、哈尔滨兽医所所长孔宪刚分别就我院改革发展情况、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的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条件的科技措施、禽流感防治科技攻关进展情况等的工作汇报,并与我院科技人员亲切座谈。
座谈会上,回副总理首先对我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我院全体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同时也向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他说,刚才参观了中国农科院部分研究所,又听了各位专家、院士的发言后,我很受鼓舞,也很有收益和启示。值得高兴的是,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在农业部的领导下,农科院的同志开拓进取,解放思想,面对新的要求,面向“三农”工作,努力攀登农业科技新高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一批农业科研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以占全国8%的农业科研人员,产出了占全国的26%的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其中有些成果,比如转基因抗虫棉,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解决了棉铃虫问题,而且每亩增收140元,若按累计推广4000万亩计算,相当于为农民增收56个亿,这很了不得。其次,很多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农业发展的全局,对国家食品安全,对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禽流感疾病的诊断、防疫、和疫苗的供应上做出了很大成绩。此外,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自身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院里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希望大家珍惜这些成果,继续开拓进取,作出新贡献。
回副总理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国人多、地少、水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保证国家粮食和生物安全,促进农业增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都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务必抓住机遇,努力工作,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为整个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回副总理强调,农业科技发展,要注重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注重领域拓展和产业延伸,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支撑;注重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为农业节本增效提供支撑;注重适应市场需要、搞好市场服务,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支撑;注重防灾减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支撑。
回副总理要求中国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作用,紧紧围绕建设“三个中心,一个基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要进一步明确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面向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整合力量组织科技攻关;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加强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加强原始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创立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和源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产出效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要实施人才战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最后,回良玉副总理强调了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的重要性。他指出,前阶段国家出台了很多为了调动农民和地方积极性的政策,含金量很高。但解决农业的根本问题最终还要依靠科技进步。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开创农业科技新局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在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地方抓粮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适当调整有关计划,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我院参加座谈的还有院党组副书记王红谊,副院长张奉伦、章力建、王运浩,两院院士卢良恕、庄巧生、方智远、范云六以及院机关和有关研究所的领导等。(编辑 姜梅林 摄影 吴京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