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8时04分,我国印水型杂交水稻创始人张慧廉研究员不幸病逝。这一刻,水稻所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同事们失去了一位热爱水稻的老战友,年轻人失去了一位敢于创新的好榜样;这一刻,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领域损失了一位开拓者、领军者和奋斗者。
敢为人先,奠基印水型杂交稻。张慧廉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和水稻育种工作。1974年冬天,还在乡农技站工作的张慧廉被组织上派往海南岛向袁隆平先生学习杂交水稻的培育技术,从此踏上了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半年以后,基于当时杂交稻制种产量低等缺陷,敢于“大胆创新,做别人不敢做、没做过的事情”的张慧廉开始探索从栽培稻中寻找不育细胞质的途径和方法。1976年,他终于首次从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栽培稻“印尼水田谷6号”中找到了一批新的不育细胞质,并培育成了不育系,从而创造了一种从栽培稻中发掘不育胞质的方法,成为我国印水型杂交稻的奠基人。
执着创新,收获累累硕果。印水型不育系培育成功,并没有使张慧廉停下创新的脚步,而是继续执着耕耘,并相继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他率先提出了高异交率不育系的完整选育指标体系,并培育了我国第一批高异交率不育系。他培育的印水型不育系Ⅱ—32A、优1A、中9A等,制、繁种产量高,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印水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从制种产量、杂种产量和米质等方面把我国杂交水稻的生产水平总体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开创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新时代。截至2009,印水型杂交水稻已审定240余个组合(其中由张慧廉独立育成28个),国内累计推广达4.8亿亩,年种植面积达5500—5800万亩,占我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7%以上。他主持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先后获得200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矢志不渝,永做农民科学家。张慧廉一直自称是个农民,在田里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勇于创新、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大胆求索,把一生都倾注在杂交水稻育种事业上。从事杂交稻育种30多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有8个多月在农田里度过。水稻长得最好的时候,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要顶着毒辣的太阳,光着脚在稻田里用手一株一株地将稻株扒开,看个仔细。特别是他退休后,仍然战斗在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线上。就在住院前,他还远在海南南繁基地。“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就是张慧廉一生的真实写照。
张慧廉研究员永远地走了,但他给我们水稻人留下了永远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认定目标、百折不回,吃大苦、耐大劳”的科研精神,将永远激励水稻所新一代科研人员永攀高峰、创造辉煌。
分享到
敢为人先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发布时间:2010-06-02
|来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