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强化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加快西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近两年,我们广泛咨询了相关单位和专家,并深入西部主要省、地、县进行了广泛调研。同时,在西部地区的11个省、市、区(除西藏外),选择了有代表性的80个县、350个乡镇、1100个农户(其中实际收回995份,有效问卷968份),围绕6个方面的29大问题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在面上广泛调研、典型区域剖析、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专家咨询、宏观系统分析和数理统计、计算机模拟等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研究结论,供有关部门和专家参考。
1、西部地区农民对科技有较旺盛的需求,但花钱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西部地区80%左右的农户认可新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增收,渴望得到新技术。但因农产品商品率低下,因此在采用新技术的农户中只有3.9%是花钱从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或龙头企业得到的,大多数农户不肯花钱买技术。因此,对普通农民而言,政府还应更多地提供免费技术咨询。
2、与东中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的农民在对技术需求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增产技术。在西部地区,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仍是农户的第一需求,其比重近40%;随后是优质、减轻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因此,在近几年的科技传播与普及活动中应更多地关注广大普通农牧民对一般性增产技术的需求。
3、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对技术需求的取向有明显差异。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把握科技的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渴望程度都远远高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者一般不敢冒高新技术的风险,其对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风险小、效益一般的增产技术。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区的科技推广,应首先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期把握科技的基本能力。
4、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与其收入之间呈指数关系。西部地区农户户主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文盲与半文盲的年均收入为3097元,小学为4150元,初中为5244元,高中和中专为6703元,大专及以上平均为8827元。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拟合结果,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与其收入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即文化水平越高,其收入增长的幅度越大。因此,在西部地区,强化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提高普通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5、强化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产品升值与有效的资金扶持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强化物流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销路通畅,实现农产品增值是促进农民应用新技术的首要因素。另外,银行或信用社为专业大户提供低息贷款,政府部门到基层传授技术和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均有利于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6、目前,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科技服务体系仍然是农民获得科技的主要渠道,也是广大农民最为信赖的渠道。另外,科技样板户和广播电视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查样本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农户技术来源渠道中,政府农技推广站(中心)占32.9%,邻居和亲朋好友占26.7%,广播电视与科技刊物占24.4%。这提示我们,当前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5个方面:一是在现有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公益性的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二是强化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大力培植科技示范户;三是强化广播电视农村科技栏目,加大农村科技刊物发行力度;四是积极培植乡村科技艺人,促进科学思想与科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五是积极培植市场型的农村科技中介组织,促进农村科技市场的发展。
7、当前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中问题还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五个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职能弱化,活动经费不足;农村科普工作缺乏制度化与普及化,一些农村阵地仍被非科学思想所占领;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工作缺乏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供体与受体之间的关系不平等,群众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8、在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中应注意七个方面的关系或问题:一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拓宽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内涵,即将“科技传播与普及”拓宽为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科技信息及相关政策;二是处理好科普宣传与科技示范推广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四是继续强化政府在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五是各类组织与机构共同发展;六是政府扶持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七是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
9、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1)城市郊区在科技传播与普及方法选择上可以偏重于综合法、媒介法和教学法,在手段选择上可以偏重于电脑网络和声像技术,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偏重于高新科技,在组织方式上可偏重于经营性组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2)绿洲农区和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集中地区在科技传播与普及方法选择上可以偏重于科技园区示范法、综合法、媒介法和大型科普活动,在手段选择上可以偏重于声像技术,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偏重于无公害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贮运技术,在组织方式上以政府为主,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的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3)牧区、林区和边远地区在科技传播与普及方法选择上可偏重于科技样板户示范、民间艺术和科技下乡活动,在手段选择上可以偏重于图文和声像传播,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偏重于特色种养科技和健康卫生知识、以及抵御封建迷信的科学思想,在组织方式上以政府为主,在原有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及合并的方式,构建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研究所 陈印军 杨瑞珍)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