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我院作科所研究员赵广才等专家做客强国论坛,以抢农时、抓春管、夺丰收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访谈内容如下:
[赵广才]: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在人民网回答大家的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有关今年小麦生产的问题。我也非常愿意回答各位网友提出的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小小布谷鸟]:今年春季管理有啥新特点?
[赵广才]:“早抓早管、促弱转壮”顾名思义就是要及早抓紧小麦早春的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化成壮苗。具体来讲,针对今年的小麦苗情特点,各地要立足于早管早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管理。一是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如果有水浇条件,要根据苗情分类进行肥水管理。亩茎数小于45万的三类麦田,要强化返青期肥水管理,以促为主,分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两次追肥,结合浇水每次每亩追施尿素7.5公斤。
亩茎数45万~60万的二类麦田,要强化起身期肥水管理,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茎数60万~80万的一类麦田,要强化拔节期肥水管理,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穗大粒多,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2~15公斤。
亩茎数80万以上的旺长麦田,要在早春镇压蹲苗,起身期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进行化学调控,如果出现脱肥现象,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如果没有水浇条件旱地小麦,要适时进行镇压,并结合划锄,以增温保墒,控旺转壮,消灭杂草。同时,趁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或开沟施入氮肥,对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很好的效果。
二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对于遭受低温冻死分蘖的麦田,要在早春每亩及早追施尿素6~8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增生,减轻冻害损失。对于秸秆还田量大、基肥施用量不足,已经脱肥发黄的瘦、小、弱苗麦田或套播麦田,早春亩施10~15公斤三元复合肥,促进弱苗转壮,提高分蘖成穗率。要看苗施好拔节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大穗,磷钾肥不足的麦田要补施磷钾肥,以防早衰,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三是西南和华南冬麦区。这两个麦区入冬以来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已经拔节近一个月。对弱苗和旱象较重的田块,应抓紧灌水追肥,亩施尿素5~8公斤,促进小花分化,提高成穗率。对盆地麦区,有效磷普遍缺乏,追肥时尿素和磷酸二铵要配合施用。对田间土壤湿度过大的田块,特别是稻茬麦田,应注意排水降渍。在春雨来临之前,开好边沟、围沟、排水沟,强化清沟排水。
[fufuabcd]:请问,去年春季,我家乡小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前几年别的地方还遭遇过倒春寒、连续的阴雨天气什么的,影响了小麦的收成,农民怎么防范春季的这些灾害?
[赵广才]:春季干旱主要发生在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新疆冬春麦区、青藏春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其中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最为严重,这也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目前来看,西南冬麦区特别是云南省春旱严重,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主要应对措施,一是镇压保墒,防止或减轻土壤墒情散失,特别是无灌水条件的旱地小麦,春季镇压是最好的抗旱保墒措施。二是有灌溉条件的特别干旱的麦田,要及时灌水补墒,但灌水时要注意小水渗灌,不要大水漫灌,还要注意天气变化,尤其在北部冬麦区,特别要注意防止浇水后结冰。
连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冬麦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南界的江淮地区有时也会出现连阴雨。这些麦区要注意开挖田内三沟,做到沟沟相通、沟系配套。对已开沟,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时疏通,经冬春冻融交替,田埂塌落的,要及时挖沟筑埂,做到沟渠相连,确保排水通畅,防御渍害。
倒春寒是指小麦返青以后,天气已逐渐转暖,又突然出现大幅度降温,形成寒潮,所以称为倒春寒。通过春化的小麦抗寒能力下降,如果寒潮发生在返青起身期,会造成冻害,如果发生在拔节孕穗期,会造成低温冷害。倒春寒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控制旺长和早春灌水防冻。对生长过旺麦田,通过早春镇压、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生长调节剂,适度抑制生长。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灌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早春冻害后的补救措施是补肥与浇水。在低温过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及时追施恢复肥,10%~30%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4~5公斤,超过30%的麦田每增加10个百分点每亩增施尿素2~3公斤,但上限值不宜超过15公斤。 [10:11]
[五洲]:嘉宾您好!请问您认为2010年小麦产量预期增长幅度是多少?提高收购价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稻米呢?
[赵广才]:2010年小麦的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现在看来总体苗情比近五年都差一些。但是农业部及各级农业生产部门都抓紧了春季生产管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由于小麦生长期较长,从现在到收获还有3个月的时间,小麦自身调节能力也很强,只要抓好春季管理,促进小麦的苗情转化,仍有很大的余地。但是现在判断小麦的收成还为时过早。只要我们积极的抓好各项管理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争取今年的小麦好收成还是很有希望的。
近几年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强农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适当的提高收购价,对稳定市场和稳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是非常有利的。
[chinamaize]:我老家是四川的,春节过年回家看到家里种的小麦蚜虫很重,现在气温越来越高,各种病虫和杂草都开始多起来,该怎么样防治效果才好啊?
[赵广才]:由于各地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环境条件不同,病虫草害发生程度有差别,四川属于西南冬麦区范围,今年西南冬麦区受干旱影响,当前小麦蚜虫发生数量上升较快。从全国其他麦区来看也有病虫害抬头的趋势,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冬季雨雪天气较多,有利于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为害。
从防治措施来讲,关键是根据小麦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和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理措施。随着春季气温快速回升,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将进入发生流行期。各地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要重点做好纹枯病、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拔节期重点做好锈病和白粉病的调查、监测和及时防治,扬花期重点做好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病虫害的实时监测与有效防治。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农药,防止人畜中毒。
当前北方冬麦区正值小麦返青期,也是田间杂草的高发期,各类麦田均应在小麦返青后进行化学防除杂草、控制杂草为害。同时要认真指导农民掌握除草剂的浓度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药害。各类麦区如果发现田间野杂麦、节节麦等恶性杂草,要及时人工拔除,集中销毁,减轻为害。
[农科大123]:请问嘉宾:您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中国的农业有利于大发展?还是全球气候变冷对于中国的农业有利于大发展?
[赵广才]:现在的总的趋势是全球气侯变暖,现在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可能使一些气候寒冷的地区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不利的一面容易造成干旱灾害,还有可能使气候异常变化,出现一些极端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气侯变暖,我们农业部门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技术措施。比如小麦生长期积温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适当调节播种期,使小麦生产仍然处于最适的温度条件下,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还有玉米适当晚收,以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粒重,增加产量。针对气候变化,各地也采取了不同的防灾减灾技术,比如膜下滴灌技术、全膜覆盖等栽培技术,对旱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绑架真理]:请问两位嘉宾,你们平时下地不下?下地也是穿西装打领带吗?
[赵广才]:我们平时经常在农田进行调查与农民交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基本上我一年有1/4的时间,在全国各小麦主产区进行调研、指导生产。如果在农田进行考察的时候,肯定不会打领带了。
[赵广才]:现在不同麦区小麦的播种量有很大差别,比如在北部冬麦区小麦播种量一般应该控制每亩在25斤左右;在黄淮冬麦区每亩15斤到20斤;在西南冬麦区,每亩是20斤左右;在新疆和青藏冬春麦区的冬小麦每亩播种量在25斤到30斤左右。在使用种子过程中,农民一定要特别注意选用经过国家或者是省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
[平和老实人]:嘉宾:我只问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还有那些粮食不是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有害化学品生产出来的?安全性如何?请做一评价。
[赵广才]:现在中国的粮食生产绝大多数都要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这是我们国家农业现状决定的。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来科学使用,以减少农药除草剂在农产品上的残留,保证农产品的安全。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的现状,我们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探索节肥节药的有效技术措施,比如我们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量的农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合理有效的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既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安全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