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拓展合作新空间 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2年,全院坚持“以我为主、面向全球、服务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因公临时出国分类管理试点单位的有利条件,不断强化国际战略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不断深化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推进全球战略布局
促成我国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巴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在巴西农牧研究院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实施全球布局走出重要一步,成为全院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一个新的增长点。中美联合实验室、中欧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中罗农业科技园建设等稳步推进。科技部在农业行业认定的第一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业生物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设施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蜜蜂国家引智示范单位”等一批新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引智基地相继落户我院。与意大利、北爱尔兰、俄罗斯等国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中意果树科学联合实验室”、“肉品加工联合研究中心”、“草地生态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实验室”,全院国际联合实验室数量增加到27家,基本覆盖了全院八大学科群。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或重大项目合作协议24份,拓展在生物技术、种质资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合作。
争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与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开拓
全年获得批准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47项,总经费达2.4亿元,比2011年增长56.5%。其中,获得国外国际合作项目41项,经费1.5亿多元,包括比尔盖茨基金会项目9300万元。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银行(WB)、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加勒比开发银行(CDB)、亚太核科技合作协定(RCA)等项目合作持续强化。
继续强化项目支撑,全年从海外引进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共计7600多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品种资源,为育种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来源,增强了我国种质资源储备和农业科技发展后劲。开拓了禽流感、猪圆环病毒疫苗等在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疫苗市场,推动动物疫苗在海外市场的多元化。沼气、小农机、棉花等“走出去”计划稳步推进。
组织举办重要国际会议,提升全院对外影响力
全年组织举办了第9届国际燕麦大会、第6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第13届国际禾谷类锈病和白粉病大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家峰会、专题研讨会49次,及时跟踪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深化了与国外科研机构的联系,拓展了合作领域,同时提升了全院的国际影响力和参与组织国际活动的能力。
继续组织科技英语和专业合作强化培训班,选派科研人员到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际组织开展中短期合作研究,选派作物所、植保所等15个研究所38人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深造学习,提高了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外语能力和联合申请项目的能力。同时,邀请《科学》杂志、荷兰瓦赫宁根大学、CABI等单位的国际知名学者来院作系列报告,进行学术交流,拓展了科技人员的国际视野。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