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坐而论,不如起而行;起而行,更要见实效。我院确立“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目标以来,广大干部职工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研为本,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和明确“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内涵,并大力推动其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局,我们所面临的建设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因此,加快我们的建设步伐,关键还是要狠抓落实。要切实把“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落实为每个单位的中心工作,落实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更要落实在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具体工作职责中,明确抓手、突出重点、强化保障、夯实基础。
“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必须以加强学科建设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科研力量,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规律的优势突出、定位明确、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是我院改革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依据自身优势与现状,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围绕九大学科群和41个一级学科的建设,与时俱进,在竞争中确立优势学科、优势领域,在发展中确定发展目标、主攻方向。
“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必须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为重点。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始终是我院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前,要始终坚持“以研为本”,进一步明确我院及各研究所科技创新的重点与方向,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十一五”计划的启动,抓紧做好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院里已经确定的工作思路,加强科技项目的跟踪和管理,抓好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成果的培育工作,多出原创性的新成果、大成果,多出符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成果、适用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面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也必须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这是我院目前亟待加强的工作。我院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势头是好的,对发展科技产业的重要性认识有了进一步加强,市场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总体发展不平衡,仍有部分研究所的主导产业不明确、主导产品的市场优势不明显、经营管理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要求、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因此,迫切要求各个研究所特别是转企研究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发展科技产业的紧迫感,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出新的产品与品牌,尽快建立与完善适应科技产业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进一步壮大科技产业,为我院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这既是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自身生存、发展与壮大的需要。
“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必须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队伍为保障,以人才兴院,以人才强院。要结合学科调整和“杰出人才工程”的实施,培育一批能够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独具慧眼、具有开创意识的战略科学家队伍;要制定符合学科群发展要求的人才引进培养规划,以学科的战略重组推进重点学术团队建设,打造一批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团队,实现人才整体效应的最大化;要以现有的科技资源为依托,辅以研究生培养、客座研究制度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使我院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完善;要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着力构建以提升能力为目标的育才机制、以开放灵活为目标的聚才机制和以人尽其才为目标的用才机制,最终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能力超群、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秀科技团队。
“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建设必须以加强科研能力建设为基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统一、开放、共享并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完成科研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在我院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结合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的科技立项工作,加大科技平台建设的力度;同时,要继续做好科学家发展峰会等有重大影响的、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为人才的引进和才华的施展构建辐射国内外的、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建设,是全院职工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努力,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恒心来打造一个创新氛围浓郁、科技成果辈出、产业优势明显、科技人才集聚的充满活力与发展动力的崭新的188bet平台app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