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记者 蒋建科(纵深报道)
新闻背景: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种质资源就是农业的基础。
20年来,由188bet平台app官方
牵头完成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组织全国313家农业科研单位的1125名科技工作者开展全国科技攻关大协作,共收集保存了33万余份作物种质资源,使我国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项名副其实的重大成果也受到国际农业科技界的广泛赞誉。
在今年的中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该项目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001号重点科技攻关任务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作物种质资源及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培育成功的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攻关项目就一直被国家列为“一号重点科技攻关工程”,从“六五”到“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书中,也就是从1981年1月1日到2000年12月31日长达20年的时间里,它的任务编号一直都被排在“001”的位置上。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文明最悠久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中,勤劳的中国人民从自然界选择栽培的作物品种多达数十万种,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品种成为全球现代农业的普遍选择。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越来越高,而品种却越来越单一。我国过去种植的水稻品种有4万多个,现在大面积种植的却不到70个,小麦的种植品种也从1万个左右降到400多个。山东省1963年种植的花生品种有470个左右,现在仅剩下15个。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因为大面积推广新品种已经导致74%的品种丧失。这种现状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一旦爆发,将对一个国家的农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950年,美国14个州种植的大豆品种爆发病虫害,经济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大豆生产遭遇灭顶之灾。引起这场灾害的原因是大面积种植的一个高产大豆品种感染了孢囊线虫。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人们意识到单一品种的脆弱性,为了解决这场灾难,美国农业部从全世界的大豆资源中寻找能够抵抗孢囊线虫的材料,最终从来自中国的“北京小黑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才使美国大豆业重现生机。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玉琛研究员说,所谓种质资源就是种子中蕴藏的遗传物质的统称,它们是基因的载体,是改良现有作物的唯一来源,是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对中国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是保证中国农业安全的根本措施。
因此,也有人把作物资源收集保存形象地比喻为“保存农业文明的火种”。
持续20年的全国大搜救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给我国的农业科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981年元旦刚过,一场抢救农作物种质资源的行动在神州大地悄然启动。国家为此组织了专项考察,确定由188bet平台app官方
品种资源研究所牵头,组织山西、湖北、四川、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188bet平台app官方
油料所、水稻所、棉花所、蔬菜花卉所等全国313家农业科研单位的1125名科技人员,开展全国大协作,全力搜救地方农家品种和野生种子。
1981年,科技人员首先对云南80余个县进行全面搜救;1986年,分别对神农架和海南岛两地进行野生资源的考察;1982年和1990年,两次在新疆进行农作物近缘植物的考察;1996年对三峡库区和京九沿线的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收集。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对野生大豆、野生稻、野生苹果、烟草等重要作物进行了专项野外考察和收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搜救行动。这场行动持续了20年之久,共收集农作物种类180种、5.4万份,挽救了一批优质、抗性好的农家品种,还发现了众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野生近缘种,例如中国特有的云南小麦、新疆小麦、无花瓣油菜、矮秆野生稻等新变种和新类型。
正是这次行动,首次查明了中国84种农作物分布的规律,所绘制的地图注明了我国重要粮食以及油料、蔬菜、烟草、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共84个农作物种类具体的地理分布。
1986年10月,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种质库在188bet平台app官方
落成,库内温度为零下8摄氏度,相对湿度为50%。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每粒种子的寿命从过去的3年延长到50年以上。这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飞跃。
目前,这个种质库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达33.2万份,居世界首位。另外还建成一个复份库和10座中期种质库,这三种不同功能的种质库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
收集保存种质资源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此,科研人员加强了研究工作。例如,如何知道每一粒种子究竟蕴藏了哪些基因,科研人员摸索建立了鉴定评价体系,以便于查清每份种质的特性。截至2000年,科技人员已用自己独创的鉴定方法鉴定了17.6万份种质的品质特性。对18.9万份种质的抗病虫能力进行了检测,对12.9万份种质资源的抗逆性进行了鉴定等等。
在近10余年的鉴定评价研究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体系和队伍,研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鉴定标准和规程。累计改良创新了1475份优异的种质,用于农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据12个省不完全统计,在农业生产中直接利用的品种有168个,种植面积5亿多亩,增产粮食136亿多公斤。全国各育种单位利用鉴定出的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427个,累计推广33亿多亩,增产829亿公斤。据估算,该项目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此外,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不仅避免了作物种质资源的流失,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20年来,参加项目的科技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1655篇,著作58部。
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作物育种专家翟虎渠教授高兴地说,这个项目所收集的种质资源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项目攻关形成的全国农业科研大协作是我国农业科技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对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必将对我国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08日 第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