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在中国镇江举行
7月19日~22日,由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在中国镇江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俄罗斯、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了大会。研讨会的主题是,促进亚洲稻鸭共育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地区水稻增产增收”。
院领导刘旭出席了开幕式,并受聘为镇江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所长程式华博士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程式华博士从稻鸭共育技术的历史、现状、作用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发表了讲话。他说,2004年是联合国“国际稻米年”,国际稻米年的主题是“稻米就是生命”。这次江苏镇江市人民政府和我所共同举办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就是以实际行动推动“国际稻米年”活动在中国的开展。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鸭共育技术是稻田养鸭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稻鸭共育技术,不仅能为农民省工、节本、增收,每公顷可增收3000元以上,是一项高效农业技术,而且采用稻鸭共育生产的稻米无公害、品质上乘,鸭肉鲜美可口,食用安全。同时,这项技术能够大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改善生态环境,又是一项生态农业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在亚洲许多产稻国应用和推广,促进了稻农收入的增加。
据悉稻鸭共育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实践证明稻鸭共育技术显示了除草、除虫、增肥、中耕浑水、对水稻的刺激、省工节本、增加经济效益等七大效果,特别是其环保效果更是引人注目。目前农业部和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正在大力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力争到2010年,使全国稻鸭共育面积达到2000万亩,农民增收20亿元以上。
作为研讨会主办单位之一,所长程式华博士主持了论文交流大会。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金千瑜博士、日本合鸭水稻会万田正治会长等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交流。
研讨会期间,程式华所长就稻鸭共育技术的在中国和亚洲的推广情况和应用前景等问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镇江市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
刘旭副院长讲话
程式华所长致辞
稻鸭共育专家金千瑜博士作专题报告
大会现场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