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这种机插秧节本又增收——建三江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见闻
5月17日,记者跟随中国水稻研究所来到有“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之称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几年前一项新技术的出现,让建三江水稻生产原本平稳的“脉搏”跳快了一拍,这就是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发中心首席专家朱德峰告诉记者,水稻钵苗摆栽技术虽然种植伤秧少、返青快,增产效果好,但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钵苗摆栽和播种机械、作业效率低、育秧难度大,大面积推广应用难度大。针对水稻毯苗机插和钵苗摆栽各自优势和存在问题,朱德峰和他的研究团队,把毯苗和钵苗相融合,发明了毯苗与钵苗结合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法,创建了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实现钵苗机插。这项技术在低漏秧率前提下,可节省机插用种成本30%;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按钵苗定量取秧,使机插漏秧降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实现了根系带土插秧,降低了伤秧和伤根率,而且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可比普通机插秧提高产量5%~10%。
车行至试验田,记者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正面看这种秧苗和普通的毯状秧苗没有区别,但当你提起秧苗看底部就会发现另有乾坤,普通的水稻毯状秧苗底部几乎是平的,而水稻钵形毯状秧苗的底部布满了横平竖直的“沟壑”,把秧毯的底部隔成了一个个的小方块,“这每个小方块都是一个小钵。”工作人员指着小方块告诉记者。这些小小的方块虽然并不起眼,但却大幅改善了传统水稻毯状秧苗机插技术。
在建三江的浓江农场,记者看到,两台插秧机正在进行插秧作业,插秧机后方的传送带上放置的正是水稻钵形毯状秧苗,80多米的距离插秧机只用了2分钟左右就留下了六行碧绿的秧苗,秧苗像国庆阅兵的方阵一样,整整齐齐距离适中的插在水田上。农机手温学全告诉记者,他做农机手已经很长时间了,以前用传统的毯苗机插经常会出现苗间距远近不均,参差不齐的现象,漏秧也是常有的事情,自从用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这些情况都大幅度减少了。温学全旁边一位穿胶鞋的妇女告诉记者,以前机插完经常要进行补秧,劳动强度很大,自从用了新技术她的工作量小多了,水稻产量还上去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这项技术已经从建三江覆盖到整个黑龙江垦区,乃至新疆、宁夏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不看广告,看疗效”:仅2013年,黑龙江农垦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推广面积达1927万亩,亩均增产39公斤,增产稻谷67816万公斤,节约成本62435万元,合计增效185860.5万元。
Copyright © 2003-2019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水稻所路28号(邮政编码:311401)电话:+86 571 63370590
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京ICP备10039560号-5 浙公网安备33010302000429号
技术支持: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业信息研究所